
1875年1月12日昆明配资炒股,同治帝年仅19岁便去世了,且没有留下继承人。慈禧太后没有立自己的亲生儿子为继承人,而是将年仅4岁的爱新觉罗·载湉过继给已故的丈夫咸丰帝,并让他以“兄终弟及”的方式继承了皇位。那为什么慈禧选择了载湉,而不是其他人呢?
首先,我们要否定一个说法,那就是慈禧不愿意成为太皇太后,将权力交给皇太后,从而不为儿子立嗣。这种说法来自末代皇帝溥仪,但其实是一种过于浅显、没有依据的猜测。历史上,曾经有太皇太后(如孝庄文皇后)存在,但她从未为了让位给皇太后而放弃权力。孝庄之所以不垂帘听政,是她自己不愿意这么做,她认为让四位辅政大臣来处理政务更有利于平衡朝廷的权力,帮助康熙皇帝稳固政权。实际上,在中国历史上,当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同时在朝时,都是皇太后看太皇太后的脸色行事,太皇太后从未需要将政权让给皇太后。 另外,还有一个说法需要否定,那就是慈禧独自决定立光绪帝是出于个人私心。这种说法也没有充分根据。实际上,在选立光绪帝时,慈安皇太后还健在,且她的地位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完全受制于慈禧。慈安太后作为咸丰帝的正妻,权力远高于慈禧。她是决定许多重大事务的人,例如拍板处决何桂清、胜保、安德海等大臣,安排曾国藩、左宗棠、李鸿章的爵位,以及为同治帝选择皇后等等。慈禧在做重大决策时,会首先征求慈安的意见。如果慈安不同意,那么谁来继位的事就无法确定。因此,立光绪帝并非单纯出于慈禧的个人意愿,慈安太后同样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那么,为什么慈安和慈禧两位太后没有为同治帝立嗣呢?其实,这个问题并不复杂,因为当时没有合适的继承人。 要为同治帝立嗣,自然要从他下一辈的皇族中挑选合适的人选。而当时,溥字辈的皇族中只有溥伦适合被选为继承人。溥伦虽然是道光帝长子奕纬的孙子,但他的血缘远远比不上同治帝的直系亲属,因此他无法成为继位人选。如果选溥伦继位,不论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的态度如何,皇族的核心成员都不会同意,因为这意味着从嘉庆帝开始的帝系就此被打破。最终,皇族的主要力量—道光帝一系以及嘉庆帝一系的宗亲们,都没有同意溥伦作为继承人。 面对这种局面,慈禧和慈安也无法违背皇族的意见,强行给同治帝立嗣。所以她们才说“溥字辈无当立者”,类似于明朝武宗死后,张太后没有给儿子立嗣的原因。 既然没有合适的继承人,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往上推一代,选咸丰帝的后代来继位,实行“兄终弟及”。当时,咸丰帝的亲兄弟中,仍有子嗣在世的人有惇亲王奕誴、恭亲王奕訢、醇亲王奕譞等。根据顺序,奕誴一系虽然有载字辈的人选,但由于奕誴在道光二十六年被过继给其三弟绵恺,这一支已经不具备继位的资格。而恭亲王奕訢有两个儿子载澄(17岁)和载滢(14岁),这两人年纪已经过大且权力过大,慈禧和慈安太后都不愿意选择他们。除此之外昆明配资炒股,奕訢还曾与两宫太后发生过冲突,且有过一次被剥夺议政王头衔的经历。两宫太后对奕訢的儿子继位非常不放心,认为他上位后可能会继续扩张自己的权力,因此他们选择了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。载湉当时只有4岁,较易培养感情,更重要的是,他的生母是慈禧的亲妹妹。选择载湉作为继位人不仅在宗法上没有问题,而且他成年后也不太可能与两宫太后发生冲突。 为了确保安全,两宫太后在确定载湉为继位人选后,还特别下令要求载湉登基后必须向同治皇后阿鲁特氏行跪拜礼,且若他有子嗣,必须过继给同治为嗣。
发布于:天津市辉煌优配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